2011-05-14

設計/未來



  「在這個看似所有設計趨勢都變成笑話的世界,突然搞出一個天翻地覆的大爆炸是每個設計師最根深蒂固,也往往最深層的秘密慾望。你想想看,還有什麼會比這件事更難的嗎?但話說回來,又有什麼會比這個更令人興奮的呢?」--設計未來BEYOND TREND

  身處在這個設計密度有史以來最高的時代,我們看似有無窮無盡的資源可以利用,每個關鍵字都可以把你網頁下方的Gooo....ooogle拉的老遠。但同時,我們卻又害怕被高度同質性的潮流給俘虜,對於那些快速又有效率的「樣板設計」感到憤怒卻又不知該如何反擊。真的如同法國設計師Philippe Starck所宣稱的,設計已死嗎?那我們這些縱身跳進火坑的設計人呢?難道我們的努力(與肝臟)就這麼一去不復返,像是被賣到某個名不見經傳的國家似的?

  當然,書中並沒有對於未來的答案,也沒有寫出面對設計末日的求生守則,取而代之的是對於現況的分析以及對於設計本質的探討。

  「對於未來,你必須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答案。」
  這是作者向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設計師提出的要求,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。

  做為一個設計人,以下是一些些些小小的個人心得。

  其實最近我一直在想一些很基本的問題。

  Q1.自己究竟有沒有資格做設計。
  Q2.什麼才是大家需要的設計。

  我想只要是投身設計的人應該都有想過這些問題吧,要是有看到這些文字會感同身受的人就好了。設計人給人的刻板印象似乎就是自我感覺相當良好,彷彿眾人皆醉我獨醒(然後幾乎只穿黑白的)。然而在這樣的表面下,我們面對的競爭卻也是相當激烈殘酷,對於作品的自信心往往是鋒利卻又脆弱,而對於「天分」這張底牌,更是連自己都會害怕摸清。

  的確,大多數的人都不是一開始就能讓天分耀眼動人,對於天分的高低也無法捉摸。然而設計終究是一門需要明白脈絡的哲學,不論你是藉著過人的天份在霎那獲得靈感,還是藉著收集了無數厚厚的資料得到解答,其過程都是執行設計的一種面向,但重點是要知道自己是為何得到這個答案,因為解釋我們的設計也同樣是作為設計師的工作。這也就是書中作者為何提到「有意識地去設計」的重要性。在這個所有資訊都隨手可及的時代,我們的腦袋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刺激,擁有了太多太多支離破碎的的知識,我們甚至說不出我們設計出的作品是從何而來,只會在發表前努力找出那些曲線的文化意義,或是說它長得像一隻兔子或是一隻鱷魚。

  這些龐雜的資訊,或許就是這個時代的共同趨勢。我們何其幸運能夠坐擁如此豐富的食材可以讓我們料理;卻也何其不幸,在這壅擠的世界裡,我們快要連放塊鉆板的空間都不夠了。

  所以在設計界裡的競爭只會越演越烈,不光是因為投身設計的人越來越多,「自己來」的DIY潮流也使的許多執行層面的技術越來越簡單易懂,設計師不能再以技術來作為自己的盾牌,創造出好設計不能繼續依靠純屬機率的靈光一現,因為每一場競爭都是單淘汰賽,全世界的中年上班族利用B&Q的材料釘出的籬笆都排著隊與你設計的籬笆一較高下。所以我們需要更多更多的熱情去了解設計的核心,了解自己為何設計,如此才能展現出設計的真正價值,而這也是最終分辨DIY與設計師的關鍵點。終究,「熱情」才是推動一切因素的燃料,也是我們之所以願意把自己的肝臟奉獻給無數次破曉的最大原因。

  於是我對於自己的問題大致上有了答案。

  A1.我會如此掙扎大概就是我對設計放不了手,那麼我至少有熱情,太好了。
  A2.有意識地去設計,才有可能設計出大家真正需要的設計。這是我目前的答案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